2019年4月3日 星期三

無相頌 六祖

★六祖--疑問品無相頌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
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
若能鑽木取火,淤泥定生紅蓮。
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
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
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
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懺悔品無相頌

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
布施供養福無邊,心中三惡元來造,
擬將修福欲滅罪,後世得福罪還在,
但向心中除罪緣,各自性中真懺悔,
忽悟大乘真懺悔,除邪行正即無罪,
學道常於自性觀,即與諸佛同一類,
吾祖唯傳此頓法,普願見性同一體,
若欲當來覓法身,離諸法相心中洗,
努力自見莫悠悠,後念忽絕一世休,
若悟大乘得見性,虔恭合掌至心求。


★《六祖壇經》般若品無相頌

說通即心通,如日處虛空。為傳見性法,出世破邪宗。
法即無頓漸,迷悟有遲疾。只此見性門,愚人不可悉。
說即雖萬般,合理還歸一。煩惱暗宅中,常須生慧日。
邪來煩惱至,正來煩惱除。邪正俱不用,清淨至無餘。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淨心在妄中,但正無三障。
世人若修道,一切盡不妨。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
色類自有道,各不相妨惱。離道別覓道,終生不見道。
波波度一生,到頭還自懊。欲得見真道,行正即是道。
自若無道心,闇行不見道。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
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
但自卻非心,打除煩惱破。憎愛不關心,長伸兩腳臥。
欲擬化他人,自須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現。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正見名出世,邪見名世間。邪正盡打卻,菩提性宛然。
此頌是頓教,亦名大法船。迷聞經累劫,悟則剎那間。

2015年10月17日 星期六

趙文竹二十四首居士歌(轉貼)

(1)燕山窩,向陽坡,野老築巢在百合。無車簡出少生事,陋室常守安且樂。
生滅是相,來去是客,掛什麼?

(2)白天坐,晚間臥,每餐能食兩碗多。世態炎涼經歷過,得失是非已看破。
對的是他,錯的是我,爭什麼?

(3)緊鋪紙,慢研墨,興來五彩凌空潑。縱橫張馳開乾坤,參差枯潤立山河。
玉皇非他,盤古是我,忌什麼?

(4)鄰里睦,鄉黨和,人肯吃虧善緣多。李翁鄭婆常贈果,張兄王嫂每送禾。
有茶且喝,有話直說,慮什麼?

(5)日落息,日出作,春播夏鋤秋收穫。早熟命短素質差,順天應時總沒錯。
水到渠成,瓜熟蒂落,急什麼?

(6)但行善,莫思惡,遵紀守法愛家國。新殃舊債擔當著,心中無鬼不招魔。
天地公道,昭彰因果,怕什麼?

(7)高官顯,有錢闊,富貴如雲眼前過。青菜蘿蔔品真味,琴棋書畫自得樂。
窮通有數,各得其所,比什麼?

(8)盡心為,努力作,汗水換來金銀垛。勤勞致富財運久,巧取豪奪必招禍。
大方不少,吝嗇不多,算什麼?

(9)忍讓安,知足樂,身外之物當施捨。兒孫有志不靠我,後代無知財是禍。
教子明德,以身作則,積什麼?

(10)父母恩,忘不得,師長教誨牢記著。羔羊尚且知跪乳,人無孝行算哪個?
奉師養老,盡分盡責,逆什麼?

(11)法非法,佛非佛,拜遍江湖又如何?命由我造莫問人,自性蓮臺自性坐。
無心合道,凈意解脫,求什麼?

(12)樂清凈,甘寂寞,遠離是非自無過。頻挖耳孔拒閒話,常叼煙斗堵口舌。
大道無言,張口便錯,說什麼?

(13)離該離,合該合,世間因緣當看破。一世夫妻百世恩,今生憎會前生錯。
無情不來,冤親難躲,煩什麼?

(14)忍譏諷,讓苛刻,好事難做也該做。自種福田自收穫,庇蔭後代當積德。
神明不惑,天地看著,顯什麼?

(15)自在歌,逍遙樂,虛空飛來一野鶴。明天未到昨日過,今日有食今得活。
生死如幻,四大非我,愁什麼?

(16)填飽肚,即不餓,粗茶淡飯百年活。營養過剩失平衡,貪味傷身犯不著。
動物屍體,怪病多多,饞什麼?

(17)得緣捨,福倚禍,天理法則何曾錯。書到今生讀已遲,位尊相好前生德。
見賢思齊,鬥私悔過,妒什麼?

(18)身外物,求不得,替人保管瞎忙活。聚財無道命難全,百萬買得彈一顆。
來去赤裸,哪個屬我?貪什麼?

(19)世事涼,人情薄,美婦眨眼變醜婆。豪宅瞬間易主公,高位頃刻別人坐。
黏縛執著,大礙解脫,戀什麼?

(20)歷坎坷,經曲折,人生之路無假設。天堂地獄隨業造,各具因緣都沒錯。
大道通天,腳底踩著,悔什麼?

(21)看得破,忍不過,心火難滅因有禾。君子難遭君子成,小人自有小人磨。
吃虧積福,欠債難躲,嗔什麼?

(22)山逞強,水守弱,海底曾淹大西國。位尊財旺休得意,名流倒台倍落魄。
時運無常,高昇必墮,傲什麼?

(23)心頭鏡,慢慢磨,學問功夫細細做。誰信世間炒作客,飛蛾撲火自投鍋。
抱元守一,不慍不火,躁什麼?

(24)法界大,菩薩多,有個眾生即是我。世智難測如來意,超脫三界當唸佛。
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疑什麼?

--轉貼自〔趙文竹二十四首居士歌〕(該文中有畫作)

2013年8月9日 星期五

俞淨意公遇灶神記

明嘉靖時,江西俞公,諱都,字良臣,多才博學。十八歲為諸生,每試必高等。年及壯,家貧授徒。與同庠生十餘人,結文昌社,惜字放生,戒淫殺口過,行之有 年。前後應試七科,皆不中。生五子,四子病夭。其第三子,甚聰秀,左足底有雙痣,夫婦寶之,八歲戲於里中,遂失去,不知所之。生四女,僅存其一。妻以哭兒 女故,兩目皆盲。公潦倒終年,貧窘益甚。自反無大過,慘膺天罰。年四十外,每歲臘月終,自寫黃疏,禱於灶神,求其上達,如是數年,亦無報應。
至四十七歲時,除夕與瞽妻一女夜坐,舉室蕭然,淒涼相吊。忽聞叩門聲,公秉燭視之,見一角巾皂服之士,鬚髮半蒼,長揖就坐,口稱姓張,自遠路而歸,聞君家 愁歎,特來相慰。公心異其人,執禮甚恭,因言生平讀書積行,至今功名不遂,妻子不全,衣食不繼,且以歷焚灶疏,為張誦之,張曰:「予知君家事久矣。君意惡 太重,專務虛名,滿紙怨尤,瀆陳上帝,恐受罰不止此也。」公大驚曰:「聞冥冥之中,纖善必錄,予誓行善事,恪奉規條久矣,豈盡屬虛名乎?」張曰:「即如君 規條中惜字一款,君之生徒與知交輩,多用書文舊冊,糊窗裹物,甚至以之拭桌,且藉口曰勿汙,而旋焚之,君日日親見,略不戒諭一語,但遇途間字紙,拾歸付 火,有何益哉?社中每月放生,君隨班奔逐,因人成事,倘諸人不舉,君亦浮沈而已,其實慈悲之念,並未動於中也。且君家蝦蟹之類,亦登於庖,彼獨非生命耶? 若口過一節,君語言敏妙,談者常傾倒於君;君彼時出口,心亦自知傷厚,但於朋談慣熟中,隨風訕笑,不能禁止,舌鋒所及,怒觸鬼神,陰惡之注,不知凡幾。乃 尤以簡厚自居,吾誰欺,欺天乎?邪淫雖無實跡,君見人家美子女,必熟視之,心即搖搖不能遣,但無邪緣相湊耳。君自反身當其境,能如魯男子乎?遂謂終身無邪 色,可對天地鬼神,真妄也!此君之規條誓行者,尚然如此,何況其餘?君連歲所焚之疏,悉陳於天,上帝命日遊使者,察君善惡,數年無一實善可記,但於私居獨 處中,見君之貪念淫念,嫉妒念褊急念,高己卑人念,憶往期來念,恩仇報復念,憧憧於胸,不可紀極。此諸種種意惡固結於中,神注已多,天罰日甚,君逃禍不 暇,何由祈福哉?」公驚愕惶悚,伏地流涕曰:「君既通幽事,定係尊神,願求救度。」張曰:「君讀書明禮,亦知慕善為樂,當其聞一善言時,不勝激勸;見一善 事時,不勝鼓舞。但旋過旋忘,信根原自不深,恒性是以不固,故平生善言善行,都是敷衍浮沈,何嘗有一事著實?且滿腔意惡,起伏纏綿,猶欲責天美報,如種遍 地荊棘,癡癡然望收嘉禾,豈不謬哉?君從今後,凡有貪淫、客氣、妄想諸雜念,先具猛力,一切屏除,收拾乾乾淨淨。一個念頭,只理會善一邊去。若有力量能行 的善事,不圖報不務名,不論大小難易,實實落落耐心行去;若力量不能行的,亦要勤勤懇懇,使此善意圓滿。第一要忍耐心,第二要永遠心。切不可自惰,切不可 自欺,久久行之,自有不測效驗。君家事我,甚見虔潔,特以此意報之,速速勉持,可回天意。」言畢,即進公內室,公即起隨之,至灶下,忽不見。方悟為司命之 神,因焚香叩謝。即於次日元旦,拜禱天地,誓改前非,實行善事,自別其號曰「淨意道人」,志誓除諸妄也。
初行之日,雜念紛乘,非疑則惰,忽忽時日,依舊浮沈。因於家堂所供觀音大士前,叩頭流血,敬發誓願:願善念真純,善力精進,倘有絲毫自寬,永墮地獄。每日 清晨,虔誦大慈大悲尊號一百聲,以祈陰相。從此一言一動,一念一時,皆如鬼神在傍,不敢欺肆。凡一切有濟於人,有利於物者,不論事之巨細,身之忙閑,人之 知不知,力之繼不繼,皆歡喜行持,委曲成就而後止。遂緣方便,廣植陰功,且以敦倫勤學,守謙忍辱,與夫因果報應之言,逢人化導,惟日不足。每月晦日,即計 一月所行所言者,就灶神處為疏以告之。持之既熟,動則萬善相隨,靜則一念不起。
如是三年,年五十歲,乃萬曆二年,甲戌會試,張江陵為首輔。輟闈後,訪於同鄉,為子擇師,人交口薦公,遂聘赴京師,公挈眷以行。張敬公德品,為援例入國 學。萬曆四年丙子,附京鄉試,遂登科,次年中進士。一日謁內監楊公,楊公令五子出拜,皆其覓諸四方,為己嗣以娛老者。內一子,年十六,公若熟其貌,問其 籍,曰「江右人,小時誤入糧船,猶依稀記姓氏閭里。」公甚訝之,命脫左足,雙痣宛然。公大呼曰:「是我兒也!」楊亦驚愕,即送其子,隨公還寓。公奔告夫 人,夫人撫子大慟,血淚迸流。子亦啼,捧母之面而舐其目,其母雙目復明。公悲喜交集,遂不願為官,辭江陵回籍。張高其義,厚贈而還。公居鄉,為善益力,其 子娶妻,連生七子,皆育,悉嗣書香焉。公手書遇灶神,並實行改過事,以訓子孫。身享康壽,八十八歲。人皆以為實行善事,回天之報云。同里後學羅禎記。

2013年8月2日 星期五

您怎麼看待「世界各個宗教是同等的」這件事

大多數人在宗教信仰上,都只是對自己所信仰的宗教有所了解,
對於其他宗教則大多採取漠視、不尊重,甚至敵對的態度,更說別人的宗教是「迷信」,
這是因為大多數人根本不看別的宗教的經典,也根本不了解經典的內容,
只憑道聽塗說,或是人云亦云,或是自己猜測而得的印象。
淨空老法師在這兒有一個好答案,您可以看看:

1.問:第五個問題,老法師講席中說過,耶穌基督與安拉的天堂,和極樂世界境界完全相同,­請問三界內的天道與大乘佛菩薩的境界,如何能等同
  

答:等同是各人修行的造詣不一樣,這個要知道。不同的宗教,就相當於我們在學校學習不
­同的科目。但是任何一個科目都有學士學位,都有碩士學位,都有博士學位,完全在各人的­修學,這個道理不難懂。我們從佛經的教學裡面,我們可以拿到博士學位,博士是佛陀,碩­士是菩薩,學士是阿羅漢,我們可以拿到佛陀的學位。在其他宗教裡頭也不例外,也可以拿­到。但是,有許多人到達一個程度他就不想再向上提升。就像我們現在讀書一樣,有人讀到­小學畢業他就不念中學,有人念到中學畢業他就不想念大學,有人念到大學畢業就不想拿碩­士了,那就不一樣,那就有很大的差別。所以他真正好學,學無止境,他一定會達到最高峰­,最高峰是相同的。尤其將來,真的世界是愈來愈小,這是交通便捷,資訊發達,人跟人的­關係愈來愈密切;不像從前交通不便,老死不相往來,現代世界改變了。所以任何宗教我們­都尊敬,但是我們主張任何宗教都要彼此認真學習,來互補,確實捨人之短,取人之長,任­何宗教都可以達到登峰造極


2.學佛念佛教是迷信嗎?
問:第四個問題,我很想學佛、念佛,可是又擔心旁人笑我迷信,該怎麼辦?

淨空老法師:我很想學佛、念佛,可是又擔心旁人笑我迷信,該怎麼辦?

答:這是你太多慮了。什麼叫迷信,這要搞清楚。他說我們學佛、念佛 的人是迷信,佛是什麼他知不知道?他自己本身不知道,為什麼要念佛他也不曉得,他說我們迷信,他比我們加一倍的迷信。我們對這個沒搞清楚就相信了,是迷信 沒錯;他對這沒搞清楚,他說我們是迷信,他是迷迷信,加了一倍,這要懂得。
  有一次,我還沒出家,那時候親近李老師,在慈光圖書館,老師分配我在那邊工作,五十年前的事情。有個基督教徒,年歲比我大,也是安徽人,同鄉, 他是距離不遠有個教堂裡面的信徒。有一天到我們圖書館來,看到我就來勸我,說佛教是迷信,說了一大堆,基督教好。老同鄉,我就聽他講,足足講了兩個小時, 能言善道,他講我就點頭。這講了很久,我倒一杯茶供養他,請他坐著慢慢講。講了兩個鐘點,大概也講累了。講累了,他休息,我就順便請教他,我說:如果我們 要批評一篇文章,是不是先要把文章看一看再批評?他說:對!我說:你老人家批評佛教批評兩個小時,你有沒有看過佛經?他說沒有。我說:我們圖書館每個星期 三,老師在這邊講經,你有沒有聽過?他說沒有。我說:你膽子真不小。還有很多人在那裡,閱覽室還有很多人在。我說:你說這些外行話,你不怕那些人笑話你嗎?我一說,滿臉通紅,趕快就走掉,就走了。
  我們圖書館還有一些同學,我這一套把他趕走之後,他們就說:我原先看到你一點招架的能力都沒有,還人家說,你坐在那裡點頭。我說:是,等他發足 了,這一棒打下去就起不來,這才行。你一聽他批評,全是外行話,完全不懂,不懂在下批評。讓你批,批到最後我來問你,你有沒有資格批評?這人還不錯,很難 得,到第二天,他把他教堂的牧師帶來,很客氣,到這個地方來,我們也交了個朋友。我說:我歡迎你批評。我跟那個牧師說歡迎,你能夠把佛教批評到一文不值, 你救了多少人!這些人都是迷信,你把他救過來,你功德不得了。但是怎麼批評?要研究佛教,要天天來聽經。你不天天聽經,你不天天研究佛教,你怎麼知道它不 好?理要服人,哪有可以隨便批評的!所以不要怕人家說迷信,他比我們更迷信。你把這些話告訴他,你要說我們迷信,你先把佛經念通,講經地方天天去聽,然後 再看看它是不是迷信,你才可以說話。你不了解,你說迷信,錯了,你說不迷信也錯了,你簡直沒有資格講話;理要講清楚。

2013年7月26日 星期五

念佛可以克服死亡(學佛問答)

★問:年紀愈大愈接近死亡,雖然嘴裡不說,心裡卻整天擔心著,念佛真的可以幫助我們克服­這樣的恐懼嗎?

 以下是轉貼自[淨空法師轉集網站]的一些問答,點進去看文字檔:
  1.   問:第一個問題,老年人的日子其實所剩無幾,應該把握時間用來享享清福才對,為什麼要用來念佛? [YouTube影音]
  2.   問:第二個問題,年紀一大,身體愈來愈不中用,拖著這樣受罪的身體還能學佛嗎?如果可以,什麼方法最適合? [YouTube影音]
  3.   問:第三個問題,孩子整天為自己事業忙碌,自己想幫忙卻又使不上力,請問念佛可以幫助他們嗎? [YouTube影音]
  4.   問:第四個問題,我很想學佛、念佛,可是又擔心旁人笑我迷信,該怎麼辦? [YouTube影音]
  5.   問:第五個問題,年紀愈大愈接近死亡,雖然嘴裡不說,心裡卻整天擔心著,念佛真的可以幫助我們克服這樣的恐懼嗎? [YouTube影音]
  6.   問:第六個問題,全家人都不肯學佛,甚至於還會阻礙我念佛,真的很灰心,不知道該怎麼辦? [YouTube影音]
  7.   問:第七個問題,念佛已經有一段時間,只是心裡一直有不踏實感,阿彌陀佛真的聽到我在念他嗎?臨終時他真的會來接引我嗎? [YouTube影音]
  8.   問:下面第八個問題,為成人介紹阿彌陀佛倒還不是難事,可是面對小朋友和年輕人,就不知道該怎麼說明極樂世界的殊勝。 [YouTube影音]
  9.   問:第九個問題,想想這輩子也沒有做過多少好事,甚至於還造了不少惡業,像我這樣一點善根福德都沒有的糟老頭,阿彌陀佛還肯接納我嗎? [YouTube影音]
  10.   問:底下一個問題,經文老是背不起來,佛號又念得上氣不接下氣,感覺自己一無是處,真擔心自己沒有辦法往生極樂世界。 [YouTube影音]
  11.   問:下面一個問題,第十一個問題,姑且不論有錢沒錢、健康或生病,一個念佛的人與沒有信佛念佛的人,他們的人生會有什麼差異? [YouTube影音]
  12.   問:第十二個問題,是不是學佛、念佛號就一定要持戒茹素?有沒有變通和漸進的方式? [YouTube影音]
  13.   問:底下十三個問題,我非常滿足目前的日子,身體健康、心情愉快、經濟富裕,子女更是孝順,請問這樣幸福美滿的人生有必要學佛嗎? [YouTube影音]
  14.   問:第十四個問題,在印象中都是因為有人過世才會念佛,感覺上非常的悲哀淒涼,請問這樣的觀念正確嗎? [YouTube影音]
    ★以下問題文字檔同上方的連結。
  15. 問:請問一個念佛往生的人在斷氣時,會有經上所形容的四大分離的痛苦嗎?[YouTube影音]
  16. 問:我一直與觀世音菩薩比較有緣,而且親切,可是我又想求生淨土,請問稱念觀世音菩薩聖號能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嗎? [YouTube影音]
  17. 問:老法師常舉瑩珂法師三天念佛成功的例子,有些人認為只要念佛就不需要承擔家庭、社會的責任,一切有佛菩薩安排,這樣是否會造成社會大眾對學佛者的誤會? [YouTube影音]
  18. 問:這是一位四川同修問的,我的家庭並不富裕,可是妻子學佛把所有的錢都拿去布施,令家人感到煩惱;且妻子每日只顧念佛,口口聲聲說要往生西方,使家人反感,覺得她精神異常。 [YouTube影音]

2013年7月19日 星期五

您還對西方極樂世界有懷疑嗎?

以下連結是學佛問答有人對西方極樂世界還有懷疑,您呢?
如果您信心還不足,一定要看以下的影片,相信可以提起您的信心!
加油!一起念佛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讓我們大家在極樂世界相見,和諸上善人聚會一處,一起成佛,再廣度眾生!

淨空法師答同修提問:有什麼理由讓我相信有極樂世界?

2013年7月18日 星期四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原夫諸佛憫念群迷,隨機施化。雖歸元無二,而方便多門。然於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圓頓者,則莫若念佛求生淨土。又於一切念佛法門之中,求其至簡易、至穩當者,則莫若信願專持名號。是故淨土三經並行於世,而古人獨以《阿彌陀經》列為日課。豈非有見於持名一法,普被三根,攝事理以無遺,統宗教而無外,尤為不可思議也哉!古來註疏,代不乏人,世 遠就湮,所存無幾。雲棲和尚著為《疏鈔》,廣大精微。幽谿師伯述《圓中鈔》,高深洪博。蓋如日月中天,有目皆睹,特以文富義繁,邊涯莫測,或致初機淺識,信願難階。故復弗揣庸愚,再述《要解》。不敢與二翁競異,亦不必與二翁強同。譬如側看成峰,橫看成嶺,縱皆不盡廬山真境,要不失為各各親見廬山而已。將釋 經文,五重玄義。

第一釋名。此經以能說所說人為名。佛者,此土能說之教主,即釋迦牟尼。乘大悲願力,生五濁惡世。以先覺覺後覺,無法不知,無法不見者也。說者,悅所懷也。佛以度生為懷,眾生成佛機熟,為說難信法,令究竟脫,故悅也。阿彌陀,所說彼土之導師,以四十八願,接信願念佛眾生生極樂世界,永階不退者也。梵語阿彌陀,此云無量壽,亦云無量光。要之功德智慧,神通道力,依正莊嚴,說法化度,一一無量也。一切金口,通名為經。對上五字,是通別合為題也。教行理三,各論通別,廣如台藏所明。

第二辨體。大乘經皆以實相為正體。吾人現前一念心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非過去,非現在,非未來。非青黃赤白,長短方圓。非香,非味,非觸,非法。覓之了不可得,而不可言其無。具造百界千如,而不可言其有。離一切緣慮分別,語言文字相。而緣慮分別,語言文字,非離此別有自性。要之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離故無相,即故無不相,不得已強名實相。實相之體,非寂非照,而復寂而恒照,照而恒寂。照而寂,強名常寂光土。寂而照,強名清淨法身。又照寂強名法身,寂照強名報身。又性德寂照名法身,修德寂照名報身。又修德照寂名受用身,修德寂照名應化身。寂照不二,身土不二,性修不二,真應不二,無非實相。實相無二,亦無不二。是故舉體作依作正,作法作報,作自作他。乃至能說所說,能度所度,能信所信,能願所願,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讚所讚,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也。

第三明宗。宗是修行要徑,會體樞機,而萬行之綱領也。提綱則眾目張,挈領則襟袖至。故體後應須辨宗。此經以信願持名為修行之宗要。非信不足啟願,非願不足導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滿所願而證所信。經中先陳依正以生信,次勸發願以導行,次示持名以徑登不退。信則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願則厭離娑婆,欣求極樂。行則執持名號,一心不亂。信自者,信我現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團,亦非緣影;豎無初後,橫絕邊涯;終日隨緣,終日不變。十方虛空微塵國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現物。我雖昏迷倒惑,苟一念 回心,決定得生自心本具極樂,更無疑慮。是名信自。信他者,信釋迦如來決無誑語,彌陀世尊決無虛願,六方諸佛廣長舌決無二言。隨順諸佛真實教誨,決志求生,更無疑惑。是名信他。信因者,深信散亂稱名,猶為成佛種子,況一心不亂,安得不生淨土。是名信因。信果者,深信淨土,諸善聚會,皆從念佛三昧得生,如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亦如影必隨形,響必應聲,決無虛棄。是名信果。信事者,深信只今現前一念不可盡故,依心所現十方世界亦不可盡。實有極樂國在十萬億土外,最極清淨莊嚴,不同莊生寓言。是名信事。信理者,深信十萬億土,實不出我今現前介爾一念心外,以吾現前一念心性實無外故。又深信西方依正主伴,皆吾現前一念心中所現影。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全他即自。我心遍故,佛心亦遍,一切眾生心性亦遍。譬如一室千燈,光光互遍,重重交攝,不相妨礙。是名信理。如此信已,則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穢,而自心穢,理應厭離。極樂即自心所感之淨,而自心淨,理應欣求。厭穢須捨至究竟,方無可捨。欣淨須取至究竟,方無可取。故《妙宗》云:取捨若極,與不取捨亦非異轍。設不從事取捨,但尚不取不捨,即是執理廢事。既廢於事,理亦不圓。若達全事即理,則取亦即理,捨亦即理。一取一捨,無非法界。故次信而明願也。言執持名號一心不亂者,名以召德,德不可思議,故名號亦不可思議。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故使散稱為佛種,執持登不退也。然諸經示淨土行,萬別千差。如觀像、觀想、禮拜供養、五悔六念等,一一行成,皆生淨土。唯持名一法,收機最廣,下手最易。故釋迦慈尊,無問自說,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可謂方便中第一方便,了義中無上了義,圓頓中最極圓頓。故云:清珠投于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也。信願持名, 以為一乘真因。四種淨土,以為一乘妙果。舉因則果必隨之,故以信願持名為經正宗。其四種淨土之相,詳在《妙宗鈔》,及《梵網玄義》,茲不具述。俟後釋依正文中,當略示耳。

第四明力用。此經以往生不退為力用。往生有四土,各論九品。且略明得生四土之相:若執持名號,未斷見思,隨其或散或定,於同居土分三輩九品;若持至事一心不亂,見思任運先落,則生方便有餘淨土;若至理一心不亂,豁破無明一品,乃至四十一品,則生實報莊嚴淨土,亦分證常寂光土;若無明斷盡,則是上上實報,究竟寂光也。不退有四義:一念不退。破無明,顯佛性,徑生實報,分證寂光。二行不退。見思既落,塵沙亦破,生方便土,進趨極果。三位不退。帶業往生,在同居土,蓮華托質,永離退緣。四畢竟不退。不論至心散心,有心無心,或解不解,但彌陀名號,或六方佛名,此經名字,一經於耳,假使千萬劫後,畢竟因斯度脫。如聞塗毒鼓,遠近皆喪,食少金剛,決定不消也。復次只帶業生同居淨證位不退者,皆與補處俱,亦皆一生必補佛位。夫上善一處,是生同居,即已橫生上三土,一生補佛。是位不退,即已圓證三不退。如斯力用,乃千經萬論所未曾有。較彼頓悟正因,僅為出塵階漸,生生不退,始可期於佛階者,不可同日語矣。宗教之士,如何勿思。

第五教相。此大乘菩薩藏攝。又是無問自說,徹底大慈之所加持,能令末法多障有情,依斯徑登不退。故當來經法滅盡,特留此經住世百年,廣度含識。阿伽陀藥,萬病總持,絕待圓融,不可思議。華嚴奧藏,法華秘髓,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皆不出於此矣。欲廣歎述,窮劫莫盡,智者自當知之。

入文分三:初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此三名初善、中善、後善。序如首,五官具存。正宗如身,臟腑無闕。流通如手足,運行不滯。故智者釋《法華》,初一品皆為序,後十一品半皆為流通。又一時跡本二門,各分三段。則法師等五品,皆為跡門流通。蓋序必提一經之綱,流通則法施不壅,關係非小。後人不達,見經文稍涉義理,便判入正宗。致序及流通,僅存故套。安所稱初語亦善,後語亦善也哉。

(甲)初序分二:初通序、二別序。(乙)初中二:初標法會時處、二引大眾同聞。(丙)今初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如是,標信順。我聞,標師承。一時,標機感。佛,標教主。舍衛等,標說經處也。實相妙理,古今不變名如。依實相理,念佛求生淨土,決定無非曰是。實相非我非無我,阿難不壞假名,故仍稱我。耳根發耳識,親聆圓音,如空印空名聞。時無實法,以師資道合,說聽周足名一時。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人天大師名佛。舍衛,此云聞物,中印度大國之名,波斯匿王所都也。匿王太子名祇陀,此云戰勝。匿王大臣名須達多,此云給孤獨。給孤長者布金買太子園,供佛及僧。祇陀感歎,施餘未布少地。故並名祇樹給孤獨園也。

(丙)二引大眾同聞三:初聲聞眾、二菩薩眾、三天人眾。

聲聞居首者,出世相故,常隨從故,佛法賴僧傳故。菩薩居中者,相不定故,不常隨故,表中道義故。天人列後者,世間相故,凡聖品雜故,外護職故。

(丁)初聲聞眾又三:初明類標數、二表位歎德、三列上首名。(戊)今初。

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

大比丘,受具足戒出家人也。比丘梵語,含三義:一、乞士,一缽資身,無所蓄藏,專求出要;二、破惡,正慧觀察,破煩惱惡,不墮愛見;三、怖魔,發心受戒,羯磨成就,魔即怖也。僧者,具云僧伽,此翻和合眾。同證無為解脫,名理和。身同住,口無諍,意同悅,見同解,戒同修,利同均,名事和也。千二百五十人者,三迦葉師資共千人,身子、目連師資二百人,耶舍子等五十人。皆佛成道,先得度脫,感佛深恩,常隨從也。

(戊)二表位歎德

皆是大阿羅漢,眾所知識。

阿羅漢亦含三義:一、應供,即乞士果;二、殺賊,即破惡果;三、無生,即怖魔果。復有慧解脫、俱解脫、無疑解脫三種不同,今是無疑解脫,故名大。又本是法身大士,示作聲聞,證此淨土不思議法,故名大也。從佛轉輪,廣利人天,故為眾所知識。

(戊)三列上首名

長老舍利弗、摩訶目犍連、摩訶迦葉、摩訶迦旃延、摩訶俱絺羅、離婆多、周利槃陀伽、難陀、阿難陀、羅侯羅、憍梵波提、賓頭盧頗羅墮、迦留陀夷、摩訶劫賓那、薄拘羅、阿冕樓馱,如是等諸大弟子。

德臘俱尊,故名長老。身子尊者聲聞眾中,智慧第一。目連尊者神通第一。飲光尊者身有金光,傳佛心印為初祖,頭陀行第一。文飾尊者婆羅門種,論議第一。大膝尊者答問第一。星宿尊者無倒亂第一。繼道尊者因根鈍僅持一偈,辯才無盡,義持第一。喜尊者佛之親弟,儀容第一。慶喜尊者佛之堂弟,復為侍者,多聞第一。覆障尊者佛之太子,密行第一。牛司尊者宿世惡口,感此餘報,受天供養第一。不動尊者久住世間,應末世供,福田第一。黑光尊者為佛使者,教化第一。房宿尊者知星宿第一。善容尊者壽命第一。無貧尊者亦佛堂弟,天眼第一。此等常隨眾,本法身大士,示作聲聞,為影響眾。今聞淨土攝受功德,得第一義悉檀之益,增道損生,自淨佛土,復名當機眾矣。

(丁)二菩薩眾

並諸菩薩摩訶薩,文殊師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薩、乾陀訶提菩薩、常精進菩薩,與如是等諸大菩薩。

菩薩摩訶薩,此云大道心成就有情。乃悲智雙運,自他兼利之稱。佛為法王,文殊紹佛家業,名法王子,菩薩眾中,智慧第一。非勇猛實智,不能證解淨土法門,故居初。彌勒當來成佛,現居等覺,以究竟嚴淨佛國為要務,故次列。不休息者,曠劫修行不暫停故。常精進者,自利利他無疲倦故。此等深位菩薩,必皆求生淨土,以不離見佛,不離聞法,不離親近供養眾僧,乃能速疾圓滿菩提故。

(丁)三天人眾

及釋提桓因等,無量諸天大眾俱。

釋提桓因,此云能為主,即忉利天王。等者,下等四王,上等夜摩、兜率、化樂、他化,色、無色無量諸天也。大眾俱,謂十方天人八部修羅人非人等無不與會,無非淨土法門所攝之機也。通序竟。

(乙)二別序。發起序也。

淨土妙門,不可思議,無人能問,佛自唱依正名字為發起。又佛智鑒機無謬,見此大眾應聞淨土妙門而獲四益,故不俟問,便自發起。如《梵網》下卷自唱位號云我今盧舍那等,智者判作發起序,例可知也。

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

淨土法門,三根普攝,絕待圓融,不可思議。圓收圓超一切法門,甚深難信。故特告大智慧者,非第一智慧,不能直下無疑也。西方者,橫亙直西,標示現處也。十萬億者,千萬曰億,今積億至十萬也。佛土者,三千大千世界,通為一佛所化。且以此土言之,一須彌山,東西南北各一洲,同一日月所照,一鐵圍山所繞,名一四天下。千四天下名小千世界,千小千名中千世界,千中千名大千世界。過如此佛土十萬億之西,是極樂世界也。問:何故極樂在西方?答:此非善問。假使極樂在東,汝又問何故在東,豈非戲論。況自十一萬億佛土視之,又在東矣,何足致疑。有世界名曰極樂,序依報國土之名也。豎約三際以辨時劫,橫約十方以定疆隅,故稱世界。極樂者,梵語須摩提,亦云安養、 安樂、清泰等,乃永離眾苦第一安隱之謂,如下廣釋。然佛土有四,各分淨穢。凡聖同居土,五濁重者穢,五濁輕者淨。方便有餘土,析空拙度證入者穢,體空巧度證入者淨。實報無障礙土,次第三觀證入者穢,一心三觀證入者淨。常寂光土,分證者穢,究竟滿證者淨。今云極樂世界,正指同居淨土,亦即橫具上三淨土也。有佛號阿彌陀,序正報教主之名也,翻譯如下廣釋。佛有三身,各論單複。法身單,指所證理性。報身單,指能證功德智慧。化身單,指所現相好色像。法身複者,自性清淨法身,離垢妙極法身。報身複者,自受用報身,他受用報身。化身複者,示生化身,應現化身。又佛界化身,隨類化身。雖辨單複三身,實非一非三,而三而 一。不縱橫,不並別,離過絕非,不可思議。今云阿彌陀佛,正指同居土中示生化身,仍復即報即法也。復次世界及佛皆言有者,具四義:的標實境,令欣求故;誠語指示,令專一故;簡非乾城陽焰,非權現曲示,非緣影虛妄,非保真偏但,破魔邪權小故;圓彰性具,令深證故。今現在說法者,簡上依正二有,非過去已滅,未來未成,正應發願往生,親覲聽法,速成正覺也。復次二有現在,勸信序也;世界名極樂,勸願序也;佛號阿彌陀,勸持名妙行序也。復次阿彌序佛,說法序法,現在海會序僧。佛法僧同一實相,序體;從此起信願行,序宗;信願行成,必得往生見佛聞法,序用;唯一佛界為所緣境,不雜餘事,序教相也。言略意周矣。初序分 竟。

(甲)二正宗分三:初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啟信、二特勸眾生應求往生以發願、三正示行者執持名號以立行。

信願持名,一經要旨。信願為慧行,持名為行行。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故慧行為前導,行行為正修,如目足並運也。

(乙)初文為二:初依報妙、二正報妙。(丙)初又二:初徵釋、二廣釋。(丁)初又二:初徵、二釋。(戊)今初。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

(戊)二釋又二:初約能受用釋、二約所受用釋。(己)今初。

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眾生是能受用人,等覺以還皆可名。今且約人民言,以下下例上上也。娑婆苦樂雜。其實苦是苦苦,逼身心故。樂是壞苦,不久住故。非苦非樂是行苦,性遷流故。彼土永離三苦,不同此土對苦之樂,乃名極樂。一往分別。同居五濁輕,無分段八苦,但受不病不老,自在遊行,天食天衣,諸善聚會等樂。方便體觀巧,無沈空滯寂之苦,但受遊戲神通等樂。實報心觀圓,無隔別不融之苦,但受無礙不思議樂。寂光究竟等,無法身滲漏,真常流注之苦,但受稱性圓滿究竟樂。然同居眾生,以持名善根福德同佛故,圓淨四土,圓受 諸樂也。復次極樂最勝,不在上三土,而在同居。良以上之,則十方同居,遜其殊特,下又可與此土較量。所以凡夫優入而從容,橫超而度越。佛說苦樂,意在於此。

(己)二約所受用釋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是故彼國名為極樂。

七重,表七科道品。四寶,表常、樂、我、淨四德。周匝圍繞者,佛菩薩等無量住處也。皆四寶則自功德深,周匝繞則他賢聖遍,此極樂真因緣也。此等莊嚴,同居淨土是增上善業所感,亦圓五品觀所感,以緣生勝妙五塵為體;方便淨土是即空觀智所感,亦相似三觀所感,以妙真諦無漏五塵為體;實報淨土是妙假觀智所感,亦分證三觀所感,以妙俗諦無盡五塵為體;常寂光土是即中觀智所感,亦究竟三觀所感,以妙中諦稱性五塵為體。欲令易解,作此分別,實四土莊嚴,無非因緣所生法,無不即空假中。所以極樂同居淨境,真俗圓融,不可限量。下皆仿此。問:寂光惟理性,何得有此莊嚴?答:一一莊嚴全體理性,一一理性具足莊嚴,方是諸佛究竟依果。若寂光不具勝妙五塵,何異偏真法性。

(丁)二廣釋二:初別釋所受、二合釋能受所受。(戊)初又二:初釋生處、二結示佛力。(己)今初。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底純以金沙布地,四邊階道,金、銀、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樓閣,亦以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瑪瑙而嚴飾之。池中蓮華,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

上明住處,今明生處。寶池金銀等所成,不同此方土石也。八功德者:一、澄清,異此方渾濁;二、清冷,異寒熱;三、甘美,異鹹淡劣味;四、輕軟,異沈重;五、潤澤,異縮腐褪色;六、安和,異急暴;七、除饑渴,異生冷;八、長養諸根,異損壞諸根,及沴戾增病沒溺等也。充滿其中,異枯竭泛濫。底純金沙,異污泥。階道四寶,異磚石。陛級名階,坦途名道,重屋名樓,岑樓名閣。七寶樓閣,異此方土木丹青也。樓閣是住處,及法會處。但得寶池蓮胞開敷,便可登四岸,入法會,見佛聞法也。華輪者,輪王金輪大四十里,且舉最小者言。若據《觀經》及《無量壽會》,大小實不可量,由同居淨土身相不等故也。青色名優缽羅,黃色名拘勿頭,赤色名缽頭摩,白色名芬陀利。由生身有光,故蓮胞亦有光。然極樂蓮華,光色無量,此亦略言耳。微妙香潔,略歎蓮華四德。質而非形曰微。無礙曰妙。非形則非塵,故潔也。蓮胞如此,生身可 知。

(己)二結示佛力

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明上住處生處種種莊嚴,皆是阿彌陀佛大願大行稱性功德之所成就。故能遍嚴四種淨土,普攝十方三世一切凡聖令往生也。復次佛以大願作眾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眾生多福德之緣。令信願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而皆是已成,非今非當。此則以阿彌種種莊嚴作增上本質,帶起眾生自心種種莊嚴。全佛即生,全他即自。故曰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戊)二合釋能受所受又二:初約五根五塵明受用、次約耳根聲塵明受用。(己)初又二:初正明、二結示。(庚)今初。

又舍利弗,彼佛國土,常作天樂,黃金為地。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華。其土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飯食經行。

樂是聲塵,地是色塵,華是色香二塵,食是味塵,盛華、散華、經行是觸塵,眾生五根對五塵可知。常作者,即六時也。黃金為地者,七寶所嚴地界,體是黃金也。日分初、中、後,名晝三時。夜分初、中、後,名夜三時。故云晝夜六時。然彼土依正各有光明,不假日月,安分晝夜,且順此方假說分際耳。曼陀羅,此云適意,又云白華。衣祴,是盛華器。眾妙華,明非曼陀羅一種,應如妙經四華,表四因位。供養他方佛,表真因會趨極果,果德無不遍也。且據娑婆言十萬億佛,意顯生極樂已,還供釋迦、彌勒,皆不難耳。若阿彌神力所加,何遠不到哉。食時,即清旦,故云即以。明其神足不可思議,不離彼土,常遍十方,不假逾時回還也。此文顯極樂一聲、一塵、一剎那,乃至跨步彈指,悉與十方三寶貫徹無礙。又顯在娑婆則濁重惡障,與極樂不隔而隔。生極樂則功德甚深,與娑婆隔而不隔也。飯食經行者,念食食至,不假安排。食畢缽去,不勞舉拭。但經行金地,華樂娛樂,任運進修而已。

(庚)二結示

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己)二約耳根聲塵明受用。

以此方耳根最利,故別就法音廣明。其實極樂攝法界機,五塵一一圓妙,出生一切法門也。

又二:初別明、二總結。(庚)初中二:初化有情聲、二化無情聲。(辛)初又二:初鳥音法利、二徵釋略顯。(壬)今初。

復次舍利弗,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種種奇妙雜色,言多且美也,下略出六種。舍利,舊云鶖鷺,琦禪師云是春鶯,或然。迦陵頻伽,此云妙音,未出殼時,音超眾鳥。共命,一身兩頭,識別報同。此二種西域雪山等處有之,皆寄此間愛賞者言其似而已。六時出音,則知淨土不以鳥棲為夜,良以蓮華托生之身,本無昏睡,不假夜臥也。五根等者,三十七道品也。所謂四念處,一身念處,二受念處,三心念處,四法念處。四正勤,一已生惡法令斷,二未生惡法不令生,三未生善法令生,四已生善法令增長。四如意足,一欲如意足,二精進如意足,三心如意足,四思惟如意足。五根者,信正道及助道法名信根;行正道及諸助道善法,勤求不息,名精進根;念正道及諸助道善法,更無他念,名念根;攝心在正道及諸助道善法中,相應不散,名定根;為正道及諸助道善法,觀於苦等四諦,名慧根。五力者,信根增長,能破疑惑,破諸邪信,及破煩惱,名信力;精進根增長,破種種身心懈怠,成辦出世大事,名精進力;念根增長,破諸邪念,成就一切出世正念功德,名念力;定根增長,能破亂想,發諸事理禪定,名定力;慧根增長,能遮通別諸惑,發真無漏,名慧力。七菩提分,亦名七覺分。智慧觀諸法時,善能簡別真偽,不謬取諸虛偽法,名擇法覺分。精進修諸道法時,善能覺了,不謬行於無益苦行,常勤心在真法中行,名精進覺分。若心得法喜,善能覺了此喜,不依顛倒之法而喜,住真法喜,名喜覺分。若斷除諸見煩惱之時,善能覺了,除諸虛偽,不損真正善根,名除覺分。若捨所見念著境時,善能覺了所捨之境虛偽不實,永不追憶,名捨覺分。若發諸禪定之時,善能覺了諸禪虛假,不生愛見妄想,名定覺分。若修出世道時,善能覺了,常使定慧均平;或心沈沒,當念用擇法、精進、喜三覺分以察起之;或心浮動,當念用除、捨、定三覺分以攝持之;調和適中,名念覺分。八聖道分,亦名八正道分。修無漏行觀,見四諦分明,名正見。以無漏心相應思惟動發覺知籌量,為令增長入大涅槃,名正思惟。以無漏慧除四邪命,攝諸口業,住一切正語中,名正語。以無漏慧除身一切邪業,住清淨正身業中,名正業。以無漏慧通除三業中五種邪命,住清淨正命中,名正命。以無漏慧相應勤精進修涅槃道,名正精進。以無漏慧相應念正道及助道法,名正念。以無漏慧相應入定,名正定。此等道品,依生滅四諦而修,即藏教道品。依無生四諦而修,即通教道品。依無量四諦而 修,即別教道品。依無作四諦而修,即圓教道品。藏道品名半字法門,淨土濁輕,似不必用,為小種先熟者或暫用之。通道品名大乘初門,三乘共稟,同居淨土多說之。別道品名獨菩薩法,同居方便淨土多說之。圓道品名無上佛法,有利根者,於四淨土皆得聞也。如是等法者,等前念處、正勤、如意足,等餘四攝、六度、十力無畏無量法門也。三十七品,收法雖盡,而機緣不等,作種種開合名義不同,隨所欲聞,無不演暢。故令聞者念三寶,發菩提心,伏滅煩惱也。灼見慈威不可思議,故念佛。法喜入心,法味充足,故念法。同聞共稟,一心修證,故念僧。能念即三觀。所念三寶,有別相、一體及四教意義,三諦權實之不同,如上料簡道品,應 知。

(壬)二徵釋略顯

舍利弗,汝勿謂此鳥,實是罪報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國土,無三惡道。舍利弗,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是諸眾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

徵釋可知。問:白鶴等非惡道名耶?答:既非罪報,則一一名字,皆詮如來究竟功德。所謂究竟白鶴等,無非性德美稱,豈惡名哉。問:化作眾鳥何義?答:有四悉檀因緣。凡情喜此諸鳥,順情而化,令歡喜故;鳥尚說法,令聞生善故;不於鳥起下劣想,對治分別心故;鳥即彌陀,令悟法身平等,無不具無不造故。此中顯微風、樹、網等音,及一切依正假實,當體即是阿彌陀佛三身四德,毫無差別也。

(辛)二化無情聲

舍利弗,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情與無情,同宣妙法。四教道品,無量法門,同時演說,隨類各解,能令聞者念三寶也。念三寶是從悉檀獲益。凡夫創聞,大踴遍身,是歡喜益;與三寶氣分交接,必能發菩提心,是生善益;由此伏滅煩惱,是破惡益;證悟一體三寶,是入理益也。初別明竟。

(庚)二總結

舍利弗,其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重重結示,令深信一切莊嚴,皆導師願行所成,種智所現;皆吾人淨業所感,唯識所變。佛心生心,互為影質,如眾燈明,各遍似一。全理成事,全事即理,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亦可深長思矣!奈何離此淨土,別談唯心淨土,甘墮鼠即鳥空之誚也哉!初依報妙竟。

(丙)二正報妙二:初徵釋名號、二別釋主伴。(丁)初中二:初徵、二釋。(戊)今初。

舍利弗,於汝意云何,彼佛何故號阿彌陀?

此經的示持名妙行,故特徵釋名號,欲人深信萬德洪名不可思議,一心執持,無復疑貳也。

(戊)二釋二:初約光明釋、二約壽命釋。

阿彌陀,正翻無量,本不可說。本師以光、壽二義,收盡一切無量。光則橫遍十方,壽則豎窮三際。橫豎交徹,即法界體。舉此體作彌陀身土,亦即舉此體作彌陀名號。是故彌陀名號,即眾生本覺理性。持名,即始覺合本。始本不二,生佛不二。故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也。

(己)今初。

舍利弗,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

心性寂而常照,故為光明。今徹證心性無量之體,故光明無量也。諸佛皆徹性體,皆照十方,皆可名無量光。而因中願力不同,隨因緣立別名。彌陀為法藏比丘,發四十八願,有光明恒照十方之願,今果成如願也。法身光明無分際,報身光明稱真性,此則佛佛道同。應身光明有照一由旬者,十百千由旬者,一世界十百千世界者。唯阿彌普照,故別名無量光。然三身不一不異,為令眾生得四益故,作此分別耳。當知無障礙,約人民言。由眾生與佛緣深,故佛光到處,一切世間無不圓見也。

(己)二約壽命釋

又舍利弗,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

心性照而常寂,故為壽命。今徹證心性無量之體,故壽命無量也。法身壽命無始無終,報身壽命有始無終。此亦佛佛道同,皆可名無量壽。應身隨願隨機,延促不等。法藏願王,有佛及人壽命皆無量之願,今果成如願,別名無量壽也。阿僧祇,無邊、無量,皆算數名,實有量之無量。然三身不一不異,應身亦可即是無量之無量矣。及者,並也。人民,指等覺以還。謂佛壽命並其人民壽命,皆無量等也。當知光壽名號,皆本眾生建立。以生佛平等,能令持名者,光明壽命同佛無異也。復次由無量光義,故眾生生極樂即生十方,見阿彌陀佛即見十方諸佛,能自度即普利一切。由無量壽義,故極樂人民,即是一生補處,皆定此生成佛,不至異生。當知離卻現前一念無量光壽之心,何處有阿彌陀 佛名號。而離卻阿彌陀佛名號,何由徹證現前一念無量光壽之心。願深思之,願深思之。

(丁)二別釋主伴二:初別釋、二結示。(戊)初又二:初主、二伴。(己)今初,此亦釋別序中今現在說法句。

舍利弗,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

此明極樂世界教主成就也。然法身無成無不成,不應論劫。報身因圓果滿名成,應身為物示生名成,皆可論劫。又法身因修德顯,亦可論成論劫。報身別無新得,應身如月印川,亦無成不成,不應論劫。但諸佛成道,各有本跡,本地並不可測。且約極樂示成之跡而言,即是三身一成一切成,亦是非成非不成而論成也。又佛壽無量,今僅十劫。則現在說法,時正未央。普勸三世眾生速求往生,同佛壽命,一生成辦也。又下文無數聲聞菩薩及與補處,皆十劫所成就。正顯十方三世往生不退者,多且易也。

(己)二伴

又舍利弗,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非是算數之所能知。諸菩薩眾,亦復如是。

他方定性二乘,不得生彼。若先習小行,臨終回向菩提,發大誓願者,生彼國已,佛順機說法,令斷見思,故名羅漢。如別教七住斷見思之類,非實聲聞也。蓋藏通二教,不聞他方佛名,今聞彌陀名號,信願往生,總屬別圓二教所攝機矣。

(戊)二結示

舍利弗,彼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佛及聲聞菩薩,並是彌陀因中願行所成,亦是果上一成一切成。是則佛、菩薩、聲聞,各各非自非他,自他不二,故云成就如是功德莊嚴。能令信願持名者,念念亦如是成就也。初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啟信竟。

(乙)二特勸眾生應求往生以發願二:初揭示無上因緣、二特勸。

淨土殊勝,謂帶業往生,橫出三界;同居橫具四土,開顯四教法輪;眾生圓淨四土,圓見三身,圓證三不退;人民皆一生成佛。如是等勝異超絕,全在此二科點示,須諦研之。

(丙)今初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

阿鞞跋致,此云不退。一位不退,入聖流,不墮凡地。二行不退,恒度生,不墮二乘地。三念不退,心心流入薩婆若海。若約此土藏初果,通見地,別初住,圓初信,名位不退。通菩薩,別十行,圓十信,名行不退。別初地,圓初住,名念不退。今淨土五逆十惡十念成就帶業往生居下下品者,皆得三不退。然據教道,若是凡夫,則非初果等;若是二乘,則非菩薩等;若是異生,則非同生性等。又念不退,非復異生;行不退,非僅見道;位不退,非是人民。躐等則成大妄,進步則捨故稱。唯極樂同居,一切俱非,一切俱是。十方佛土無此名相,無此階位,無此法門。非心性之極致,持名之奇勳,彌陀之大願,何以有此!一生補處者,只一生補佛位,如彌勒、觀音等。極樂人民普皆一生成佛,人人必實證補處。故其中多有此等上善,不可數知也。復次釋迦一代時教,惟《華嚴》明一生圓滿。而一生圓滿之因,則末後《普賢行願品》中,十大願王導歸安養,且以此勸進華藏海眾。嗟乎!凡夫例登補處,奇倡極談,不可測度。《華嚴》所稟,卻在此經。而天下古今,信鮮疑多,辭繁義蝕,余唯有剖心瀝血而已。

(丙)二特勸

舍利弗,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前羅漢菩薩,但可云善人。唯補處居因位之極,故云上。其數甚多,故云諸。俱會一處,猶言凡聖同居。尋常由實聖過去有漏業,權聖大慈悲願,故凡夫得與聖人同居。至實聖灰身,權聖機盡,便升沈碩異,苦樂懸殊。乃暫同,非究竟同也。又天壤之間,見聞者少。幸獲見聞,親近步趨者少。又佛世聖人縱多,如珍如瑞,不能遍滿國土,如眾星微塵。又居雖同,而所作所辦,則迥不同。今同以無漏不思議業,感生俱會一處為師友,如壎如篪,同盡無明,同登妙覺。是則下凡眾生於念不退中,超盡四十一因位。若謂是凡夫,卻不歷異生,必補佛職,與觀音、勢至無別。若謂是一生補處,卻可名凡夫,不可名等覺菩薩。此皆教網所不能收,剎網所不能例。當知吾人大事因緣,同居一關,最難透脫。唯極樂同居,超出十方同居之外。了此,方能深信彌陀願力。信佛力,方能深信名號功德。信持名,方能深信吾人心性本不可思議也。具此深信,方能發於大願。文中應當二字,即指深信。深信發願,即無上菩提。合此信願,的為淨土指南。由此而執持名號,乃為正行。若信願堅固,臨終十念一念,亦決得生。若無信願,縱將名號持至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銀牆鐵壁相似,亦無得生之理。修淨業者,不可不知也。大本《阿彌陀經》,亦以發菩提願為要,正與此同。

(乙)三正示行者執持名號以立行二:初正示無上因果、二重勸。(丙)今初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菩提正道名善根,即親因。種種助道施戒禪等名福德,即助緣。聲聞緣覺菩提善根少,人天有漏福業福德少,皆不可生淨土。唯以信願執持名號,則一一聲悉具多善根福德。散心稱名,福善亦不可量,況一心不亂哉!故使感應道交,文成印壞。彌陀聖眾,不來而來,親垂接引。行人心識,不往而往,托質寶蓮也。善男女者,不論出家在家,貴賤老少,六趣四生。但聞佛名,即多劫善根成熟,五逆十惡皆名善也。阿彌陀佛是萬德洪名,以名召德,罄無不盡。故即以執持名號為正行,不必更涉觀想參究等行。至簡易,至直捷也。聞而信,信而願,乃肯執持。不信不願,與不聞等,雖為遠因,不名聞慧。執持則念念憶佛名號,故是思慧,然有事持理持。事持者,信有西方阿彌陀佛,而未達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以決志願求生故,如子憶母,無時暫忘。理持者,信西方阿彌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為繫心之境,令不暫忘也。一日至七日者,克期辦事也。利根一日即不亂,鈍根七日方不亂,中根二三四五六日不定。又利根能七日不亂,鈍根僅一日不亂,中根六五四三二日不定。一心亦二種。不論事持、理持,持至伏除煩惱,乃至見思先盡,皆事一心。不論事持、理持,持至心開見本性佛,皆理一心。事一心不為見思所亂,理一心不為二邊所亂,即修慧也。不為見思亂,故感變化身佛及諸聖眾現前,心不復起娑婆界中三有顛倒,往生同居、方便二種極樂世界。不為二邊亂,故感受用身佛及諸聖眾現前,心不復起生死涅槃二見顛倒,往生實報、寂光二種極樂世界。當知執持名號,既簡易直捷,仍至頓至圓。以念念即佛故,不勞觀想,不必參究,當下圓明,無餘無欠。上上根不能踰其閫,下下根亦能臻其域。其所感佛,所生土,往往勝進,亦不一概。可謂橫該八教,豎徹五時。所以徹底悲心,無問自說,且深歎其難信也。問:《觀經》專明作觀,何謂不勞觀想?答:此義即出《觀經》,彼經因勝觀非凡夫心力所及,故於第十三別開劣像之觀。而障重者猶不能念彼佛,故於第十六大開稱名之門。今經因末世障重者多,故專主第十六觀。當知人根雖鈍,而丈六八尺之像身,無量壽佛之名字,未嘗不心作心是。故觀劣者不勞勝觀,而稱名者並不勞觀想也。問:天奇毒峰諸祖,皆主參念佛者是誰,何謂不必參究?答:此義即出天奇諸祖,前祖因念佛人不契釋迦徹底悲心,故傍不甘,直下詰問,一猛提醒,何止長夜復旦。我輩至今日,猶不肯死心念佛,苦欲執敲門瓦子,向屋裏打親生爺娘,則于諸祖成惡逆,非善順也。進問:此在肯心者則可,未肯者何得相應?曰:噫,正唯未肯,所以要你肯心相應。汝等正信未開,如生牛皮,不可屈折。當知有目者,固無日下燃燈之理。而無目者,亦何必于日中苦覓燈炬。大勢至法王子云: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此一行三昧中大火聚語也,敢有觸者,寧不被燒。問:臨終佛現,寧保非魔?答:修心人不作佛觀,而佛忽現,非本所期,故名魔事。念佛見佛,已是相應。況臨終非致魔時,何須疑慮。問:七日不亂,平時耶,臨終耶?答:平時也。問:七日不亂之後,復起惑造業,亦得生耶?答:果得一心不亂之人,無更起惑造業之事。問:大本十念,寶王一念,平時耶,臨終耶?答:十念通二時。晨朝十念屬平時。十念得生,與《觀經》十念稱名同,屬臨終時。一念則但約臨終時。問:十念一念並得生,何須七日?答:若無平時七日功夫,安有臨終十念一念?縱下下品逆惡之人,並是夙因成熟,故感臨終遇善友,聞便信願。此事萬中無一,豈可僥倖。《淨土或問》斥此最詳,今人不可不讀。問:西方去此十萬億土,何得即生?答:十萬億土,不出我現前一念心性之外,以心性本無外故。又仗自心之佛力接引,何難即生。如鏡中照數十層山水樓閣,層數宛然,實無遠近,一照俱了,見無先後。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亦如是。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亦如是。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亦如是。當知字字皆海印三昧,大圓鏡智之靈文也。問:持名判行行,則是助行,何名正行?答:依一心說信願行,非先後,非定三。蓋無願行不名真信,無行信不名真願,無信願不名真行。今全由信願持名,故信願行三,聲聲圓具,所以名多善根福德因緣。《觀經》稱佛名故,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此之謂也。若福善不多,安能除罪如此之大。問:臨終猛切,能除多罪,平日至心稱名,亦除罪否?答:如日出,群暗消。稱洪名,萬罪滅。問:散心稱名,亦除罪否?答: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寧不除罪,但不定往生。以悠悠散善,難敵無始積罪故。當知積罪假使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雖百年晝夜彌陀十萬,一一聲滅八十億劫生死,然所滅罪如爪上土,未滅罪如大地土。唯念至一心不亂,則如健人突圍而出,非復三軍能制耳。然稱名便為成佛種子,如金剛終不可壞。佛世一老人求出家,五百聖眾皆謂無善根。佛言:此人無量劫前為虎逼,失聲稱南無佛。今此善根成熟,值我得道,非二乘道眼所知也。由此觀之,《法華》明過去佛所,散亂稱名,皆已成佛,豈不信哉。伏願緇素智愚,於此簡易直捷無上圓頓法門,勿視為難而輒生退諉,勿視為易而漫不策勤。勿視為淺而妄致藐輕,勿視為深而弗敢承任。蓋所持之名號,真實不可思議。能持之心性,亦真實不可思議。持一聲,則一聲不可思議。持十百千萬無量無數聲,聲聲皆不可思議也。

(丙)二重勸

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我見者,佛眼所見究盡明瞭也。是利者,橫出五濁,圓淨四土,直至不退位盡,是為不可思議功德之利也。復次是利,約命終時心不顛倒而言。蓋穢土自力修行,生死關頭,最難得力。無論頑修狂慧,麼羅無功。即悟門深遠,操履潛確之人,倘分毫習氣未除,未免隨強偏墜。永明祖師所謂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此誠可寒心者也。初果昧於出胎,菩薩昏于隔陰。者〔這〕裡豈容強作主宰,僥倖顢頇。唯有信願持名,仗他力故,佛慈悲願,定不唐捐。彌陀聖眾,現前慰導,故得無倒,自在往生。佛見眾生臨終倒亂之苦,特為保任此事,所以殷勤再勸發願,以願能導行故也。問:佛既心作心是,何不竟言自佛,而必以他佛為勝,何也?答:此之法門,全在了他即自。若諱言他佛,則是他見未忘。若偏重自佛,卻成我見顛倒。又悉檀四益,後三益事不孤起。倘不從世界深發慶信,則欣厭二益尚不能生,何況悟入理佛。唯即事持達理持,所以彌陀聖眾現前,即是本性明顯。往生彼土,見佛聞法,即是成就慧身。不由他悟,法門深妙,破盡一切戲論,斬盡一切意見。唯馬鳴、龍樹、智者、永明之流,徹底擔荷得去。其餘世智辯聰,通儒禪客,盡思度量,愈推愈遠。又不若愚夫婦老實念佛者,為能潛通佛智,暗合道妙也。我見是利,故說此言,分明以佛眼佛音,印定此事。豈敢違抗,不善順入也哉!二正宗分竟。

(甲)三流通分。

信願持名一法,圓收圓超一切法門。豎與一切法門渾同,橫與一切法門迥異。既無問自說,誰堪倡募流通。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此經唯佛境界,唯佛佛可與流通耳。

文為二:初普勸、二結勸。(乙)初中三:初勸信流通、二勸願流通、三勸行流通。(丙)初中二:初略引標題、二徵釋經題。(丁)初中六:初東方、六上方。唐譯十方,今略攝故。(戊)今初。

舍利弗,如我今者,讚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東方亦有阿鞞佛、須彌相佛、大須彌佛、須彌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于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不可思議,略有五意:一、橫超三界,不俟斷惑;二、即西方橫具四土,非由漸證;三、但持名號,不假禪觀諸方便;四、一七為期,不藉多劫多生多年月;五、持一佛名,即為諸佛護念,不異持一切佛名。此皆導師大願行之所成就,故曰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又行人信願持名,全攝佛功德成自功德,故亦曰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下又曰諸佛不可思議功德,我不可思議功德,是諸佛釋迦,皆以阿彌為自也。阿(音同觸ㄔㄨˋ)鞞,此云無動。佛有無量德,應有無量名。隨機而立,或取因,或取果,或性,或相,或行願等。雖舉一隅,仍具四悉。隨一一名,顯所詮德。劫壽說之,不能悉也。東方虛空不可盡,世界亦不可盡。世界不可盡,住世諸佛亦不可盡。略舉恒河沙耳。此等諸佛,各出廣長舌勸信此經。而眾生猶不生信,頑冥極矣。常人三世不妄語,舌能至鼻。藏果頭佛,三大僧祇劫不妄語,舌薄廣長可覆面。今證大乘淨土妙門,所以遍覆三千。表理誠稱真,事實非謬也。標出經題,流通之本。什師順此方好,略譯今題,巧合持名妙行。奘師譯云《稱讚淨土佛攝受經》。文有詳略,義無增減。

(戊)二南方

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燈佛、名聞光佛、大焰肩佛、須彌燈佛、無量精進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于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戊)三西方

舍利弗,西方世界有無量壽佛、無量相佛、無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寶相佛、淨光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于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無量壽佛,與彌陀同名。十方各方面同名諸佛無量也,然即是導師亦可。為度眾生,不妨轉讚釋迦如來所說。

(戊)四北方

舍利弗,北方世界有焰肩佛、最勝音佛、難沮佛、日生佛、網明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于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戊)五下方

舍利弗,下方世界有師子佛、名聞佛、名光佛、達摩佛、法幢佛、持法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于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此界水輪金輪風輪之下,復有下界非非想天等,乃至重重無盡也。達摩,此云法。

(戊)六上方

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焰肩佛、雜色寶華嚴身佛、娑羅樹王佛、寶華德佛、見一切義佛、如須彌山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于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此界非非想天之上,復有上界風輪金輪及三界等,重重無盡也。問:諸方必有淨土,何偏讚西方?答:此亦非善問。假使讚阿(音同觸ㄔㄨˋ  )佛國,汝又疑偏東方,展轉戲論。問:何不遍緣法界?答:有三義。令初機易標心故,阿彌本願勝故,佛與此土眾生偏有緣故。蓋佛度生,生受化,其間難易淺深,總在於緣。緣之所在,恩德弘深,種種教啟,能令歡喜信入,能令觸動宿種,能令魔障難遮,能令體性開發。諸佛本從法身垂跡,固結緣種,若世出世,悉不可思議。尊隆於教乘,舉揚於海會,沁入於苦海,慈契於寂光,所以萬德欽承,群靈拱極。當知佛種從緣起,緣即法界。一念一切念,一生一切生。一香一華,一聲一色,乃至受懺授記,摩頂垂手。十方三世,莫不遍融。故此增上緣因,名法界緣起。此正所謂遍緣法界者也。淺位人便可決志專求,深位人亦不必捨西方而別求華藏。若謂西方是權,華藏是實,西方小,華藏大者,全墮眾生遍計執情。以不達權實一體,大小無性故也。

(丁)二徵釋經題

舍利弗,於汝意云何,何故名為一切諸佛所護念經?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

此經獨詮無上心要,諸佛名字,並詮無上圓滿究竟萬德,故聞者皆為諸佛護念。又聞經受持,即執持名號。阿彌名號,諸佛所護念故。問:但聞諸佛名,而未持經,亦得護念不退耶?答:此義有局有通。《占察》謂雜亂垢心,雖誦我名而不為聞。以不能生決定信解,但獲世間善報,不得廣大深妙利益。若到一行三昧,則成廣大微妙行心,名得相似無生法忍,乃為得聞十方佛名。此亦應爾。故須聞已執持至一心不亂,方為聞諸佛名,蒙諸佛護念。此局義也。通義者,諸佛慈悲,不可思議,名號功德,亦不可思議。故一聞佛名,不論有心無心,若信若否,皆成緣種。況佛度眾生,不簡怨親,恒無疲倦,苟聞佛名,佛必護念,又何疑焉。然據《金剛三論》,根熟菩薩為佛護念,位在別地圓住。蓋約自力,必入同生性乃可護念。今仗他力,故相似位即蒙護念。乃至相似位以還,亦皆有通護念之義。下至一聞佛名,於同體法性有資發力,亦得遠因終不退也。阿耨多羅,此云無上。三藐三菩提,此云正等正覺。即大乘果覺也。圓三不退,乃一生成佛異名。故勸身子等皆當信受。聞名功德如此,釋迦及十方諸佛同所宣說,可不信乎!初勸信流通竟。

(丙)二勸願流通

舍利弗,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是故舍利弗,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已願已生,今願今生,當願當生,正顯依信所發之願無虛也。非信不能發願,非願信亦不生。故云若有信者,應當發願。又願者,信之券,行之樞,尤為要務。舉願則信行在其中,所以殷勤三勸也。復次願生彼國,即欣厭二門。厭離娑婆,與依苦集二諦所發二種弘誓相應。欣求極樂,與依道滅二諦所發二種弘誓相應。故得不退轉於大菩提道。問:今發願但可云當生,何名今生?答:此亦二義。一、約一期名今,現生發願持名,臨終定生淨土。二、約剎那名今,一念相應一念生,念念相應念念生。妙因妙果,不離一心,如稱兩頭,低昂時等。何俟娑婆報盡,方育珍池。只今信願持名,蓮萼光榮,金台影現,便非娑婆界內人矣。極圓極頓,難議難思,唯有大智,方能諦信。

(丙)三勸行流通二:初諸佛轉讚、二教主結歎。(丁)今初。

舍利弗,如我今者,稱讚諸佛不可思議功德。彼諸佛等,亦稱讚我不可思議功德,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希有之事,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諸佛功德智慧,雖皆平等,而施化則有難易。淨土成菩提易,濁世難。為淨土眾生說法易,為濁世眾生難。為濁世眾生說漸法猶易,說頓法難。為濁世眾生說餘頓法猶易,說淨土橫超頓法尤難。為濁世眾生說淨土橫超頓修頓證妙觀,已自不易,說此無藉劬勞修證,但持名號,徑登不退,奇特勝妙超出思議第一方便,更為難中之難。故十方諸佛,無不推我釋迦偏為勇猛也。劫濁者,濁法聚會之時。劫濁中,非帶業橫出之行,必不能度。見濁者,五利使,邪見增盛。謂身見、邊見、見取、戒取及諸邪見,昏昧汩沒,故名為濁。見濁中,非不假方便之行,必不能度。煩惱濁者,五鈍使,煩惑增盛。謂貪、瞋、癡、慢、疑,煩動惱亂,故名為濁。煩惱濁中,非即凡心是佛心之行,必不能度。眾生濁者,見煩惱所感粗弊五陰和合,假名眾生,色心並皆陋劣,故名為濁。眾生濁中,非欣厭之行,必不能度。命濁者,因果並劣,壽命短促,乃至不滿百歲,故名為濁。命濁中,非不費時劫,不勞勤苦之行,必不能度。復次只此信願莊嚴一聲阿彌陀佛,轉劫濁為清淨海會,轉見濁為無量光,轉煩惱濁為常寂光,轉眾生濁為蓮華化生,轉命濁為無量壽。故一聲阿彌陀佛,即釋迦本師於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覺全體授與濁惡眾生,乃諸佛所行境界,唯佛與佛能究盡,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諸眾生,別指五濁惡人。一切世間,通指四土器世間,九界有情世間也。

(丁)二教主結歎。

前勸信流通是諸佛付囑,此本師付囑。囑語略別從通,但云一切世間,猶前諸佛所云汝等眾生。當知文殊、迦葉等,皆在所囑也。

舍利弗,當知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

信願持名一行,不涉施為,圓轉五濁。唯信乃入,非思議所行境界。設非本師來入惡世,示得菩提,以大智大悲,見此、行此、說此,眾生何由稟此也哉!然吾人處劫濁中,決定為時所囿,為苦所逼。處見濁中,決定為邪智所纏,邪師所惑。處煩惱濁中,決定為貪欲所陷,惡業所螫。處眾生濁中,決定安於臭穢而不能洞覺,甘於劣弱而不能奮飛。處命濁中,決定為無常所吞,石火電光,措手不及。若不深知其甚難,將謂更有別法可出五濁,烽烰宅裏,戲論紛然。唯深知其甚難,方肯死盡偷心,寶此一行。此本師所以極口說其難 甚,而深囑我等當知也。初普勸竟。

(乙)二結勸

佛說此經已,舍利弗,及諸比丘,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聞佛所說,歡喜信受,作禮而去。

法門不可思議,難信難知,無一人能發問者。佛智鑒機,知眾生成佛緣熟,無問自說,令得四益,如時雨化,故歡喜信受也。身心怡悅名歡喜。毫無疑惑名信。領納不忘名受。感大恩德,投身歸命,名作禮。依教修持,一往不退,名而去。

蕅益大師跋

經云: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嗚呼!今正是其時矣。捨此不思議法門,其何能淑。旭出家時,宗乘自負,藐視教典。妄謂持名,曲為中下。後因大病,發意西歸。復研《妙宗》《圓中》二鈔,及雲棲《疏鈔》等書,始知念佛三昧,實無上寶王,方肯死心執持名號,萬牛莫挽也。吾友去病,久事淨業,欲令此經大旨,辭不繁而炳著,請余為述要解。余欲普與法界有情同生極樂,理不可卻。舉筆于丁亥九月二十有七,脫稿於十月初五,凡九日告成。所願一句一字,咸作資糧。一見一聞,同階不退。信疑皆植道種,讚謗等歸解脫。仰唯諸佛菩薩攝受證明,同學友人隨喜加被。西有道人蕅益智旭閣筆故跋,時年四十有九。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清西有沙門蕅益智旭解
--轉貼自[報佛恩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