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12日 星期二

淨空法師:認識佛教(摘句)

我們從佛境界落到今天這個地步,就是受妄想、執著之害;每天還在繼續不斷的搞生死輪迴,也是妄想、執著;生活過得這麼苦,還是妄想、執著。妄想、執著的確是一切迷惑、災難的病根妄想、執著去掉一分、我們就得一分的自在,就恢復一分的智覺;要把妄想、執著斷得乾乾淨淨,我們的佛性就重新又恢復,恢復到本來佛
=====
修學淨宗所依據的經典是淨土五經一論。修行的方法有五個科目:「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大願王」。

淨業三福:
淨業三福,一是(人天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是(二乘福)「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是(大乘福)「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 「慈心不殺」:一切惡業中殺業最重,何以故?一切有生命的眾生,無一不珍惜自己的生命,無一不貪生怕死。雖然殺生是冤冤相報,但是,當他受果報之時,他是不會想到我前世殺他,今天我就應該被他所殺害;前生我吃他的肉,今生我的肉也應該供養他。如果能如是想,業債償清就了結了。假如他不是如此想,而懷恨在心,你殺我,我來生一定還要殺你,這冤冤相報就永遠沒有止息,且仇恨必定愈積愈深,這才是真正最可怕的。
  • 「修十善業」:佛將十善歸納為三大類:「身口意。」身業有三:「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口業有四:「一、不妄語。二、不兩舌。三、不惡口。四、不綺語。」意業有三,就是指起心動念:「不貪、不瞋、不痴。」
  • 欲望沒有滿足,莫不在拼命追求,希望得到滿足,此是貪心,已經得到的,不能放下,不肯施捨幫助別人,這是吝嗇,二者是謂慳吝,這是修學最大的障礙。佛教導我們用布施的方法消除慳貪的障礙。
  • 何謂愚痴?就是沒有智慧。世法佛法有真有假、有正有邪、有是有非、有善有惡、他不能辨別,認識不清楚,把假的當作真的,把邪的當作正的,無論他是有意無意,都是愚痴。
  • 「受持三皈」:三皈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 「皈」是回頭,「依」是依靠。
  • 佛者覺也」,佛就是覺悟的意思,「要從迷惑顛倒回頭,依靠自性覺。」。
  • 法者正也」,法就是正知正見;從錯誤的想法、錯誤的看法回過頭來,依自性的正知正見,這就是皈依法。
  • 僧者淨也」,六根清淨,一塵不染。自性本來是清淨的,沒有污染,我們要從一切污染回過頭來,依自己的清淨心,這才是皈依僧。
  • 淨宗依靠的「佛寶」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我們真正的皈依處;「法寶」是《無量壽經》和淨土五經一論;「僧寶」是觀音、勢至、文殊、普賢諸大菩薩。學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學大勢至菩薩的專一。
  • 一心專念阿彌陀佛。就此一句佛號,「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 念佛的人目的是求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清淨心,心淨則土淨,由生淨土見彌陀而圓成佛果。
  • 要如何而念佛,大勢至菩薩的祕訣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淨念是念佛時沒有懷疑、沒有夾雜,心是清淨的,一定要用清淨心來念;相繼是一句接一句不間斷。「不夾雜、不懷疑、不間斷」,這是大勢至菩薩教我們念佛的祕訣。淨念相繼,都攝六根,念佛決定成功。
  • 「住持三寶」就是佛像、經書、出家人。
  • 學佛的人家裡供養佛像,常常見到佛像就提醒自己,皈依自性佛,處世待人接物,一定要覺而不迷。
  • 念《無量壽經》,不是念給阿彌陀佛聽,是接受阿彌陀佛的教訓,他在經上教導我們如何存心,如何處事、如何待人接物。要把《無量壽經》變成自己的思想、見解、言行。
  • 「僧寶」是出家人。看到出家人,無論持戒、犯戒,都會提醒自己六根清淨,淨而不染。
  • 「具足眾戒」:制定戒條,是引導我們得到幸福美滿人生的規範,這一層我們一定要認識,我們才會樂意的接受佛的戒條。
  • 佛法:「慈悲為本,方便為門。」
  • 對人要「眾善奉行」對自己要「諸惡莫作」。善惡的標準就是戒律,遵照戒律去做就對了。
  • 佛告訴我們,人能持戒、守法,此人身心安定,沒有憂惱恐怖。安而後才能得定,所以修行特別重視戒律。
  • 因戒得定,因定開慧」。
  • 阿彌陀佛做老師,《無量壽經》就是課本。死心塌地念這一部經,念上五年再看其他的經。這要有很大的耐心,這就是「定慧等學」。除此經之外,其他的經都不可以看,就看這一本。五年之後,再看其他的經,體會就不一樣,真的不一樣。因為你有相當的定慧修養,所以樣樣都通達。
  • 「深信因果」:此處因果是專指「念佛是因,成佛是果」。
  • 「讀誦大乘」:菩薩學佛,不能一天不見佛,不能一天不讀經。念《無量壽經》,就是阿彌陀佛在面前教導我們,他所講的道理,使我們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他的教訓,教導我們在世間,或是行菩薩道時,要用什麼樣的態度,什麼樣的心態,什麼樣的方式。
  • 課念《無量壽經》第六品(四十八願)。這是淨宗的核心,淨宗的根源。修行必定要與阿彌陀佛發同樣的願。彌陀發什麼願,我也發什麼願;希望我的心同阿彌陀佛的心,我的願同阿彌陀佛的願。與阿彌陀佛同心同願,這就是同志(志同道合),將來當然在一起。
  • 課念三十二品至三十七品。這是佛陀教導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斷惡、如何修善、如何存養。所講的教訓都是對人、對事、對物的原則,一定要牢記遵守,此六品經就是戒律,受持即是持戒,持戒念佛就與阿彌陀佛的行解相應。
  • 「勸進行者」:要勸別人學佛、要幫助別人精進,這就是菩薩。
-----
六度

  • 菩薩行裡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從早上起床漱口、刷牙,到晚上睡覺,一天之中所接觸的統統是六波羅蜜,這才是真正的修行。

  • 〔布施〕

  • 常言說得好:「佛氏門中,有求必應。」為何有人求不到?因為他不明瞭事實真相,不懂得追求的方法。事實真相就是道理,如果懂得道理、方法,就沒有一樣得不到。佛給我們講明原理、原則,就是幫助我們有求必應。
  • 財富、智慧、健康長壽都是屬於果報;要想得到這個果報,一定要先修因。善因得善果,惡因得惡報;有果必有因,有因必有果。這是永恆不變的真理。
  • 「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因此,想得財富、聰明智慧、健康長壽這三種果報,一定要修財施、法施、無畏施這三種因。
  • 在日常生活中,念念為別人,不為自己,就是布施、就是供養。
  1. 譬如說早晨起來,你把家人盥洗所使用的東西都準備好,早餐、茶都燒好了,你就是在布施、供養你一家人,你在行菩薩道,修布施波羅蜜,在修普賢菩薩的廣修供養。你心裡多快樂。能這樣領悟就不會說:「家人都把我當老媽、下女、傭人,要我天天去伺候他們。」天天發牢騷,所有的布施功德都沒有了。念頭一轉,牢騷、痛苦就變成布施波羅蜜,立刻就得到佛法的快樂和智慧的實益。
  2. 一個人服務在公司行號裡,每天努力工作,如果是為了要多拿一點錢,或是為了地位要慢慢升高,那就不是布施了。若能如是存心:我今天努力的工作,是布施這個公司、是供養社會大眾,加薪與升遷非我所求,那是在行菩薩道。以菩薩的施捨心在做工作,永遠不疲不厭,會愈做愈快樂。這就是俗話常說:「人逢喜事精神爽。」假使事情是自己不願做,又不得不去做,就會疲倦、討厭。反之,歡喜、高興做的事情,會愈做愈有精神。
  3. 健康不在飲食,得歡喜心、得法喜,就會健康、長壽、年輕、不衰老。憂能使人老、使人病,每天愁眉苦臉就容易生病,衰老也會非常之快。歡喜是健康的因素,它是從布施波羅蜜得來的。
  4. 每個月繳健保費的時候,如果是為了自己生病而做準備,如此,將來一定會生病;不生病,這些錢就無法開銷。如果念頭一轉,我是在修布施、修供養;幫助那些有病的人,供養那些有病的人。這樣布施出去,你一生永遠不生病,因為你修的是不生病的因。
  • 念頭一轉,就是菩薩;念頭不轉,就是凡夫!菩薩與凡夫有何差別?覺迷而已矣。迷者--處處為自己;覺者--樣樣為眾生。樣樣為眾生,自己所得的好處真正不可思議,無法想像!處處都為自己,得到的好處非常有限,而且得到就沒有了。
  • 布施的內涵無量無邊。我們每一個人,每天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都可以修學。只要一念轉過來,就是行菩薩道;轉不過來,就是六道凡夫。
  • 凡是為自己的都是惡,為別人的都是善。初學的人聽了很難懂。人,為何不能為自己?諸位要知道,凡夫所以不能成佛,是由兩種執著障礙。第一種是我執,第二種是法執。我執要是破掉了,就證阿羅漢果;法執破盡了就成佛。念念為自己的人,我執天天在增長,即使修一切善法,也只是增長執著而已。因為執著不能破除,所以佛說此是惡。你若不想出三界,則另當別論;想出三界,一定要破我、法二執我執就是煩惱障,煩惱的根源;法執是所知障的根源

  • 財布施
  • 在佛法裡又將其分為內財與外財。外財是身外之物,內財就是身體(如做義工)。
  • 你有財富、有錢是福報;用錢是智慧。錢能用在社會上,能用在大眾上,這是大智慧,是真正會用錢。假使處處為自己著想,那是很笨的,修來的一點點福報,沒幾天就享完了。如果能將念頭一轉,將福報布施給眾生,福報就會更加增盛,直至無有窮盡。

  • 法布施
  • 佛法與世法,凡是別人想知道的、想學習的,只要我會、我就能熱心的去教導他,這都是法布施。乃至於各行各業無盡的知識、技術,沒有條件、不計酬勞的傳授,都屬於法布施。
  • 「一切布施中,法布施為最」:此處法布施是指佛法布施。因為世間的法布施不究竟,唯獨佛法布施能幫助一切眾生,進而獲得無量的智慧,無盡的德能、才藝,斷煩惱、了生死、出三界、成佛道。

  • 無畏布施
  • 在眾生身心不安、恐懼、害怕的時候,能幫助他,消除他的恐懼,這一類的布施稱作無畏布施。只要令眾生身心安穩,離開一切恐懼,統統叫做無畏布施。無畏布施所得的果報是健康長壽。
  • 吃素食是屬於無畏布施,一切眾生看到你都不會害怕,因為你不會傷害他;真正做得圓滿,得健康長壽的果報。

  • 究竟圓滿的捨(布施):
  • 究竟圓滿的捨是什麼?諸位,你有沒有煩惱?有。為何不把煩惱布施掉?你有沒有憂慮、牽掛?你有沒有生死、有沒有輪迴?把這些東西全部都布施了,你就得大圓滿、得大自在。這才是究竟的布施,也就是布施波羅蜜。我們要從身外之物,逐漸的練習施捨,捨到一切都能捨,最後連煩惱、生死都能捨棄,才能恢復自性的清淨光明。
=====
  • 〔持戒〕:持戒就是守法,世出世間一切事物,無論大小,都有它的法則,一定要遵循法則,才能做得圓滿、快速。
====
  • 〔忍辱波羅蜜〕
  • 小事要有小的耐心,大事要有大的耐心。
  • 忍分為三大類。一、是對人為的加害要能忍受,忍人家對你的侮辱、對你的陷害。能忍,絕對有好處;能忍,心清淨,容易得定,修道容易成就,也是最大的福報。二、是自然的變化,如冷熱、寒暑的變化,要能忍;飢餓、乾渴要能忍;遇到天然的災害,也要能忍耐。三、是修行,佛法的修學也要忍耐。在沒有得到法喜,功夫沒有得力之前,修行是很苦的,路是艱辛的,此階段過去之後就很快樂,因為功夫上軌道了。
====
  • 〔精進〕,精是專精,進是進步。
  • 在無量法門當中,必須是「一門深入」,才能成就。
====
  • 〔禪定〕
  • 並不是禪宗才修禪定,其他的宗派就不修禪定。以念佛而言,念佛目的何在?在得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禪定;教下修止觀,止觀也是禪定;密教修三密相應,相應就是禪定。
  • 不取於相就是禪,即不著相內不動心,不起心動念就是定
  •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 不但所有一切物質是夢幻泡影,我們起心動念、打妄想也是夢幻泡影。
====
  • 〔般若波羅蜜〕
  • 對境界不要起心動念,我們的真心就恢復。對宇宙之間一切事物的看法,就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此時的知見就是佛知佛見、正知正見,這就是「般若波羅蜜」,就是般若智慧。所以,般若智慧是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應用在前五度上。這就是我們要學菩薩行(即菩薩的生活),對於一切法明瞭通達,且於一切法不執著,盡心盡力去幫助別人。
  • 佛教給我們破迷開悟,把這些迷惑顛倒統統打破,才能看到事實真相,幫助一切眾生就是幫助自己。慈悲心、愛心是從「無緣慈、同體悲」而發,不談任何條件的。
 -----
十大願王

  1. 禮敬諸佛〕。﹁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這就是諸佛。情是一切有情眾生,就是一切動物;無情是植物、礦物。所以,諸佛是包括所有一切。
  2. 〔稱讚如來〕。
  3. 廣修供養〕。
    • 供一切諸佛,不是單指已經成佛的這些諸佛;是情與無情全部包括在其中,沒有成佛的所有眾生,乃至於無情眾生全部都是。
    • ﹁一切供養中,法供養為最。﹂因為唯有佛法能教人破迷開悟,教人恢復、證得圓滿的自性,這是其他一切供養布施,都不能達到的。法供養中,是﹁依教修行供養﹂為第一。
  4. 懺悔業障〕。
    • 業障是所有的人都有。人,起心動念就造業;造業一定就產生障礙。障礙什麼?障了我們的本性。
    • 障礙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煩惱障另一類是所知障。這兩類障礙,我們不但沒有把它消除,反而天天都在造。諸位想想,你什麼時候不執著?
    • 「妄想」是所知障的根;「執著」是煩惱障的根。
    • 念佛人絕對不是有口無心,口裡念佛,心裡打妄想,一點用處都沒有。一定要做到念這一句佛號時,我心與佛心一樣,願與佛願相同,把四十八願變成自己的本願,這才是真正念佛,才能消除一切罪障。
  5. 隨喜功德〕。
    • 隨喜不僅不嫉妒,還要發心成就,並且盡心盡力幫助人,才是真正隨喜;自己有力量但是不肯盡力幫忙,或是單單不嫉妒,仍然不是真正的隨喜。要知道成就他人就是成就自己。能歡喜容忍別人超越自己,隨喜的功德就殊勝。
    • 嫉妒、瞋恨是嚴重傷害自性的,必須連根拔除,拔除的方法就是隨喜功德。
  6. 請轉法輪〕。
    • 禮請法師大德講經說法,來弘法利生,這也是最大的福德。
  7. 請佛住世〕。
    • 佛入滅了,佛的弟子無論是出家,或是在家弟子(居士),只要真正有修、有學、有德行,能給我們做榜樣,能指導我們修學,都應該請他在此地常住。
  8. 常隨佛學〕。
    • 以佛為修學榜樣、為學習的典範。佛今天不在世,佛的經典還留在世間,依照經典修行,就是常隨佛學。
  9. 恆順眾生〕。
    • 指面對法界一切有情眾生,一定要順。在恆順當中觀察機緣,誘導眾生斷惡修善,助他破迷開悟。要有智慧、善巧方便,才能恆順。
  10. 普皆迴向〕。
    • 把我們自己所修、所學的功德,毫髮都不保留,全部迴向給法界一切眾生、迴向菩提、迴向實際,把自己的心量拓開,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個自己,到此境界才是真正究竟大圓滿。
-----
 佛法修學分為四個階段,就是清涼大師在《華嚴經》上所講的:「信、解、行、證。」

  • 〔信〕,能信就是緣成熟。
  • 第一要相信自己,佛法最重要的是信自己,不是信外面。信自己有佛性、信自己本來成佛、信自己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信自己真如本性被染污,只要我們把染污去掉恢復自性,就跟諸佛如來沒有兩樣。
  • 第二是信他,﹁他﹂是指佛法。
  • 〔解〕,理解佛法所說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
  • 修行入門,如果是選用經典,就從這裡下手。如果一天念一個小時,你就修一個小時;念兩個小時只是修兩個小時,當然修的時間愈長愈好
  • 〔行〕,是建立在解的基礎上。真正的行,是有理論的基礎、正確的方法。
  • 《論語》所講的夫子五德,溫厚、善良、恭慎、節儉、忍讓,即「溫、良、恭、儉、讓」。
  • 〔證〕,證才是真正得受用。何謂證?簡單的說,就是把自己所信、所解、所行的,在日常生活當中,所有用得著的統統融合了,這就是證。
  • 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裡告訴我們:「本覺本有,不覺本無。」「迷、邪、染」,這是惡業,是本來沒有的。「佛性正知」此是至善,是本有的。本有的當然可以恢復本無的當然可以斷除。罪業是迷、是邪,是本來沒有的,當然一定可以消除;佛道是本有的,所以佛道一定可以證得。
--選摘自〔淨空法師-認識佛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